-“我覺得自己被針對了!”
-“怎么說?”
-“我前幾天提交的一份方案一直被我總監(jiān)否定,一直讓我修改,不就是覺得我不是985畢業(yè)的看不起我嘛。這也就算了,前天我們部門幾個同事聚餐,居然沒人來叫我一起。還有讓我生氣的,我在微信上問了幾個同事一些工作上的事情,結果居然一個個都等到過了幾個小時才回我......”
-“......你進去還沒多久吧?好像也就1個月左右?你微信上問人問題是幾點?是晚上嗎?”
以上,是此時正和小佳通話的小B在抱怨,她覺得她自己這段時間被部門的人“針對”了。
但實際上,真的是這樣嗎?
仔細想想,小B在這場她自己認為的“被針對”、“被歧視”的鬧劇中,犯了一個職場大忌:以為自己很重要。
職場是一個講求通力合作和地方,大家都在為了共同的而又帶著個人獨特性的目標(KPI)而奮斗。說實話,真沒有人每天去想著怎么為難你、刁難你、針對你、歧視你、孤立你......
而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想法的你,純粹是因為陷入了一種思維模式:受害者思維。
所謂“受害者思維”,是指將自己過得不好的原因全部歸咎到他人頭上,覺得自己就應該什么事情都順順當當地完成,一旦遇到一點不順心的事,肯定都是別人造成的、別人害你的。
但其實,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,月亮都有陰晴圓缺呢,何況人生?如果每次遇到什么事都怨天尤人,勸你還是別出來混了,真的,你會抑郁的。
前面小B所遇到的境況,幾乎是每個職場新人都會遭遇的:
“方案多次被否決,一改再改”——生活不止有詩和遠方,還有讓你一改再改的甲方。都叫人“爸爸”了,“爸爸”的話你敢不聽試試?
“同事幾個去聚餐,沒叫上你”——剛來一個月的新人,大家和你又不熟,憑什么要叫上你呢?叫過去大家一起尷尬嗎?都是成年人了,還在玩什么“不和你玩”的游戲?
“微信人家沒及時回復你”——上班時間發(fā)微信,如果人不忙,自然會回復;如果人忙,工作結束再回你也是常有的事。下班后問微信,如果你是挑晚上10點以后發(fā)的,那么人明兒再回復你都正常。“晚上10點以后不打擾別人”這個道理,我相信你老師肯定和你講過。
小B覺得自己“被針對”“被歧視”,說到底,一是因為小B自己自卑于自己不是985畢業(yè)的事;二是因為小B自己也覺得自己能力不夠,所以更渴望被肯定、被欣賞。
我們反對那些動不動就說,沒人來與你交好全都是因為你“能力不夠”的觀點。
能力不夠,的確會導致與人交往時產生自卑感,從而在無形中剝奪與他人交往的自在與從容。
但是覺得自己“被針對”“被歧視”,多半是那些覺得自己有一定能力,但實際上又意識到自己能力還有些不足的人。
對自我認知的不夠深刻,導致這些人容易產生對他人的認知偏差。
但不可否認的,如果出了什么事,都認為是別人給你下套故意害你的,時間長久下來,只會覺得都是自己的錯,越來越迷茫,越來越對這現狀無力。
倒不如,換種思維方式去想:遇到挫折或者不順心的事,都像古人一樣懷著一顆“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”的歷練的心去對待,把每一次,都看成讓自己能更進一步的基石,不論是職場辦事能力,還是情商修煉。
只有將自己從這種不自信的“受害者”思維掙脫出來,你才能真正地、去更好地,主宰自己的人生。